心系学生全成才,甘愿俯身为阶梯
——材料与化学学院余灯广
讲述者:材料与化学学院郭世日(学生)
大一的时候,没能进入余老师的班级,我很遗憾。
大二的时候,终于成为余老师的学生,我很幸运。
我是一名材料与化学学院的普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我被分在机类936班,听闻机类912班有个班主任老师,他不仅在科研一线努力工作,硕果累累,而且诲人不倦、对学生循循善诱。大二专业分流时,我幸运地加入了余老师的课题组。在我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余老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教会我做人做事做学问,成为我人生的好榜样。接下来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我身边的好老师余灯广的故事。
大二专业分流后和从未谋面的导师见面交流时,我一见到余老师就感到十分惊讶,他并非我想象中不苟言笑的严肃风格,而是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让我那颗紧张的心在那一刻立刻放松。余老师总是面带微笑,瞬间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聊天过程也非常开心,就仿佛是朋友间的畅谈,所有的同学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谈论各自家乡的地理风貌、文化习俗以及个人的特长爱好和未来的人生规划等。在欢乐轻松的氛围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欢聚一堂,就本科生期间的阶段目标和整体规划进行提前谋划。余老师不仅在科研方面帮我们提前做好长远的规划,为我们的科研方向指点迷津,而且还很关心我们生活上的点点滴滴,余老师就像一位家长一样,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所见所闻,殷切叮嘱每一位同学要摒弃一切外界纷扰,专心治学,为自己、家人和老师们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当时我就在想,遇到如此优秀且关爱学生的导师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短短十几分钟的交谈,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余老师的博学多识,比如在谈及我的家乡广西河池时,我以为余老师和其他同学都未曾了解过这个十八线小城市,毕竟在全国没什么名气,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余老师不但熟悉这座城市,而且还能脱口而出当地的著名企业,我真的佩服得五体投地。连我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不了解这个企业,他却能熟悉的详细介绍企业概况。由此可见,余老师不仅在科研上学识渊博,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是博闻强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余老师一直在以实际行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很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上纳米线课程的情景,余老师不仅给我们讲了这门课程的特点,还穿插讲述了他在大学时的一些经历以及其他优秀科研人员的故事,用榜样的事迹来告诉我们大学时光不可荒废,要学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善于从生活经历中学习。老师的一番用心犹如一盏明灯为当时略感迷茫的我指明了前进道路。
果然不出所料,余老师在学生中“人气火爆”,特别是我们材化学院的学子,他的课程《纳米线的制备与潜在商机》极具吸引力,在余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每一堂课都坐在教室前排专心致志地听课,相信这就是受到余老师巨大魅力的感染吧!余老师授课风格独特,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道来,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知识和情感交流,将对科研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和信赖。至今,我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天上课时,余老师十分耐心地了解将近130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和未来规划,并以过来人的身份非常友善地给出了宝贵的建议,让同学少走弯路,为略感迷茫的同学们指出了奋斗的方向。课程中,余老师总能把一些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解释得通俗易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余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静电纺丝技术,便特地借用实验室的手持电纺仪并邀请研究生学长为我们进行了电纺的演示,当即就让我们对电纺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由于余老师长期都在科研一线进行材料的研究,因此总能凭借丰富的科研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将一个生涩的名词解释得很有趣,让同学们印象深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只知道“纸上谈兵”,最终落得功败垂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每个人的成功指南,两者一旦剥离就会走向一条崎岖难走的泥泞之路。我们敬爱的余老师深知唯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懂得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如何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灵活变通解决难题。因此,他坚持让学习了《纳米线的制备与潜在商机》理论知识的同学去实验室进行高压静电纺丝实验,尽管这会占用他很多时间,但是无私的余老师为了让学生目睹整个实验的过程,更加深刻地了解实验的步骤及方法,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安全的前提下,有部分好奇心强的同学在余老师的指导下还参与到实验中去,比如配置纺丝前驱体溶液。当学生不懂如何使用精密的扫描电镜、电子天平和磁力搅拌机等设备时,余老师总是耐心讲解和示范。这些细节无不体现了余老师的无私,为学生的成才全心全意付出,甘愿作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
言谈举止中,余老师也时刻向我们展示他幽默风趣的独特风格。余老师曾说我们可以把他当做学长或者同班同学,瞬间让师生间没了距离感。此外,他还非常重视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每到考试周,他总是千叮咛万嘱咐我们要打个有准备的仗,分享他一路走来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考试技巧,教导我们如何抓住重点,高效复习。余老师曾语重心长地教导同学们“考出优秀的成绩是学生的天职”,这些成绩是记录在档案里一辈子的烙印,本科生的学习是一次接受人生大洗礼的历练过程,一方面是专业知识的扩容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而另一方面则是品德操守的磨砺。也是余老师的这句话深刻激励到我,于是从来没有拿过奖学金的我,努力奋斗,通过从未有过的刻苦努力,我拿到了一等奖学金。
余老师现在既是我的班主任,也是我的导师。作为一个科研小白,对一些科研方法和学术知识不了解,每当我请教余老师时,他总是非常细致耐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我从起初的一无所知到如今越来越熟悉各种材料表征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设备原理,在向余老师学习的两年时间,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术新人,成长为科研小能手,这一切的改变都要感谢余老师的悉心栽培。
在上海抗击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即便余老师自己也深受疫情困扰,他仍旧不忘关心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和情绪。封校期间,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余老师积极响应学校的疫情防控要求,通过云端平台开展线上教学,与学生进行资料分享、线上测试等互动。作为班主任,他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及时向学生传达各项通知,安抚同学们的焦虑情绪,引导学生积极配合学校管理规定,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工作,鼓励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呼吁大家以乐观和坚强的精神面对疫情。正是他无数次地引导和沟通,化解了同学们的焦虑和不安,增强了学生平稳渡过这段“非常时期”的信心。余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教师的本色和奉献精神,令人无比动容。
此外,在学校及学院的公众号上也能看到余老师的身影,并且让人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余老师在学术科研方面的成就。不仅如此,余老师所带的学生在科研方面的表现同样十分亮眼,比如本科学生常淑月在SCI一区期刊《材料与设计》 (Materials & Design)和《Carbohydrate Polymers》上发表论文,是1% ESI高被引论文和0.1%的热点论文。余老师团队已经指导过100余名本科同学参加国家级大创项目14项、省市级大创项目20余项、发表SCI一区和二区论文近30篇、申请或获得10余个发明专利,发表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近40篇,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近20次。过去几年中,余老师先后指导10余名本科学生出国留学,10余名同学去中科院、985高校(如美国西北大学、佐治亚理工、香港科大、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深造。
余老师常常会跟我们分享他所带过的优秀学长学姐在本科期间努力奋斗的事迹,以此来激励我们刻苦奋斗,砥砺前行,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在积极参与科研的同时又在学生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海涛学姐,也有勇于挑战自我做出跨考金融专业研究生的学长,还有凭借猪鼻子结构纳米材料发表SCI一区论文的常淑月学姐。这些学长学姐的事迹也在冥冥之中引导着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决定并学会为自己的选择奋斗,余老师的这番苦心我们也都心怀感激。确实,他不仅仅是我们的良师,更像是我们的父母,在学习上督促我们,生活上关怀我们,默默做我们的引路人。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名老师,不应该仅仅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有怎样的追求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余老师就用实际行动阐述了作为一名好老师应该具有的品质。正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这句话用来形容余老师再贴切不过了。